刚刚立春,华北地区又飘起了漫天雪花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我国大部地区雨雪连绵,特别是东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多出将近一倍。今冬降水为何这么多?
中央气象台专家王秀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,入冬以来,西南暖湿气流比较活跃,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对较弱。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,我国东北大部、华北大部、黄淮、江淮、华南中东部、江南东部和西部、新疆北部、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1倍,局部地区偏多3到5倍。
她说,今冬降水量的增加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很不平衡。去年12月的降水量并不多,除东北、西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比常年偏多外,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只是接近常年,甚至偏少。今年1月的降水量虽然较多,但最为集中的只在东北大部、新疆北部一带。
据介绍,今冬较多的降水整体上利大于弊。大雪虽然给新疆北部、内蒙古东部等地的畜牧业带来了很大损失,但对前期旱情比较严重的东北、华北等地的春耕生产大有好处,同时还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,保障冬小麦安全越冬。
然而,气象专家提醒说,在连续多年降水量偏少的情况下,今年的抗旱形势仍很严峻。
国家气候中心评价室负责人陆均天认为,农谚中虽有“瑞雪兆丰年”之说,但必须是前一年降水充沛,底土水分充足;冬天再接着降雪,改善土壤表面墒情,才会带来丰收之年。但是,1992年以来,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,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,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。今冬的几场雪,只能湿润表层土壤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到了春天,大风一起,土地仍然十分干旱。
谈到今年气象的走势,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室主任赵振国不无忧虑:“十年九春旱”,进入到3月份,我国将进入旱季,与常年相比,预计降水量不会有太大增长。他说,去年年初,我国大部地区也曾出现较大范围的雨雪过程,但进入春季后,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;入夏后,西北东部、华北大部、东北大部降水仍然明显偏少,再加上高温,造成春夏连旱。北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范围、长时间干旱。今年的旱情也不会因为冬天的几场降水发生根本性的缓解。
当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,专家建议,各地应抓紧时机,克服麻痹侥幸心理,搞好水利建设,切实做好抗春旱保春播的准备工作。
(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)